首页  通知公告  招生简章  查询中心  专业介绍  走进辽大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介绍>>正文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生态工程
2022-10-31 15:18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始于1977年原生物系创办的生物(环保)专业,1978年改为环境生物学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进行调整,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于2000年在原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化学院部分师资力量组建成环境科学系。2006年8月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年4月更名为环境学院。

学院学科和专业布局合理,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和工程力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正高级22人,副高级2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兼职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特聘教授4人,入选省院士培养工程1人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学术头雁1人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科研成果显著,支撑体系完善。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6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获得授权及转化专利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创新争优奖1项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30余项。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的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产学研联盟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有1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省生态环境厅、辽宁省环保集团、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保护局、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辽宁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46位,位次百分比为前22%;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54位,位居辽宁省第位。

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各层次各类人才。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深造。部分毕业生进入江苏海事局、辽宁环保厅等政府职能部门,有的毕业生进入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承担环境监测与评估和环境治理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贡献。

面向未来,环境学院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持续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环保战略需求,努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培养复合型高端环保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

辽宁大学于1977年创办环境保护类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2006年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21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东北地区省属高校唯一)和硕士点。入选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是辽宁省环保服务业校企联盟牵头筹建单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研究中心,7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专业负责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1)、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2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4人,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特聘教授3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5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人,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师2人,注册环评工程师2人,清洁生产审核师4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家3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8项省精品课程2项。

专业特色:依托校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学定位,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本着理工交叉和文理渗透原则,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提出精准环保的理念,通过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形成“源汇解析—经济决策—低碳技术—生态安全—智能管理”有机链条,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家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理工文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设有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电工学、工程力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制图、环境监测、物理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管理与概预算

工程力学专业

本专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辽宁大学设立的力学专业,在该专业的基础上,整合物理、电子信息、环境工程专业部分师资力量并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新时代立足新工科建设,于2021年建立工程力学专业开始招生。本专业有环境力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3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1项,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8项。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1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工程力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计算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沟通协作和管理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在环境、电子信息、深空、深地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土木、能源、机械、水利等工程技术领域,以及高等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高级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1)立足于国家新工科建设,产教融通,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培养2)以力学理论为学科核心框架,注重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需求3)专业口径宽行业覆盖面广,毕业生在环境、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土木、水利、能源、交通等传统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主要课程设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数值分析、岩石力学、大型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我国于2012年设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辽宁大学为该专业首批招生(2013年)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1977年)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校之一。本专业为辽宁省应用转型示范专业,2006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2010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硕士点,2018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直接服务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需求。拥有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2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师2人,注册环评工程师2人,清洁生产审核师4人,国家级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家2人(省级6人)国家级环境损害公益诉讼专家3人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拥有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市重点实验室,拥有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质,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与实践基地”三维立体的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强调学生“顶天”和“立地”能力的培养,精心培养具备“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与骨干人才本科生升学率年保持在40%以上。

主要课程设有普通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学、环境地质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物技术、污染生态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管理、恢复生态工程学、环境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导论、工程测量学导论、环境化学导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学、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水文与水资源学、环境影响评价导论、水土保持工程学、城市生态学、环境数值模拟原理与应用、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环境生态工程进展


关闭窗口

辽宁大学招生办   辽ICP备05001361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